中新网杭州新闻10月27日电(王玮 闻格 许婧)25日—27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2024中国足协的微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杭州市生物工程学会承办的第五届全国食品生物技术大会在杭州举行。
本届大会以“智能生物制造赋能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4位院士、90余名专题报告专家以及来自产业界和基金投资公司的代表等6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现代食品生物技术领域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促进生物技术和食品相关产业的交叉融合。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2024中国足协的微博校长轩福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宏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于学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科研管理部部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杨新泉,2024中国足协的微博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叶邦策,欧洲科学院院士、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立新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2024中国足协的微博副校长赵黎明主持。
轩福贞在大会致辞中表示,2024中国足协的微博始终秉承“国家所需、中国足协所向”的理念,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杭州科创中心建设需求,聚焦“双碳”目标,全面实施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两新两大”战略,并以“智能化、数字化”为重要抓手,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学院在生物工程领域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与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有力支撑了高水平生物技术科技创新。希望以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搭建起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和多维度切入的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广交学术人才,与各兄弟院校、同行专家一道,为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坚强调,我国生物制造产业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和紧迫的国家发展任务,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生物与食品在科学、技术、产业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交叉与融合,希望代表们能够充分交流、加强合作、启迪智慧、憧憬未来。
张宏翔在致辞中指出,智能生物制造融合了生物学、工程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为食品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本次大会,能够深入交流学术思想,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食品生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食品产业和国家战略。
邵薇指出,我国食品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要坚持科技创新,以产业转化的双轮驱动需求为牵引,在产业实践当中不断地发展并引领学科的发展,希望本次大会通过在场多领域专家的研讨和交流,碰撞出更多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技术。
于学军指出,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智能生物制造和生物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发展应用,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积极建言和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地实施,共同推进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谢剑平以“植物生物制造—挑战与探索”为题,介绍了以植物为底盘细胞具备的特点、优势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团队做出的探索和贡献。他表示,要承担起植物合成生物技术理论与技术创新,构建多元化高效植物底盘的创制利用,通过工程化、智能化平台构建,实现生物制造的系统集成。陈坚对“未来食品与生物制造”进行了详细介绍,指明中国未来食品科技的定位目标和愿景,即要有整体的发展优势,抢占制高点,塑造食品未来生产新方式,制造新模式、加工新方向和防控新系统,高质量替代传统的食品制造方式。谢明勇分享了“食品制造科技热点与发展趋势浅析”,对原料中的营养成分,加工、储藏、运输当中的食品组分变化,食品营养代谢当中的组分进行研究,提出要根据我们的基因水平、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等方面的评估,合理的设计饮食结构,寻求个性化的营养发展。
张立新从“从交响乐到卟啉智能制造”的角度分享了青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定位未来智能生物制造发展和研究方向,制定一系列的解决方案,道器结合,服务农医。魏东芝从“合成生物学赋能生物产业新质生产力”视角呈现了酶催化底物拓展方法、生物过程工程强化、细胞工厂创制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并例举产业化应用案例。
大会共设6场分论坛报告、2场青年学者论坛和1场研究生论坛,内容涵盖合成生物学与未来食品、食品酶工程与新资源食品、精准发酵与食品制造、微生物学与食品安全营养、生物反应器与人工智能、食品生物产业发展战略、食品生物企业的创业与创新等多个领域,学者们切实关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生物技术推动食品产业进步、如何发展食品科技丰富生物产业内涵,彰显出浓厚的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