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微博

中国足协微博

【2023中国足协】杭州科技奖特等奖:一次发四个!(节选)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陈冰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0

5月26日上午,2022年度杭州市科学技术奖暌违两年,再度揭晓,共有316项(人)喜获奖励。其中,每年授奖数量仅有一两项的特等奖,今年首次达到4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设立4年的科普奖今年首次颁出特等奖。还有3项则为2个技术发明特等奖、1个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全国首个单独设立科普奖的省或直辖市级科技奖,此次科普与科创同获最高荣誉,也创了先例,再次表明奖励创新的杭州科技奖,自身也在创新。

在此不妨梳理这四个特等奖,以飨读者。

技术发明特等奖:刘昌胜解“骨修复”难题

近年来,因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导致的骨损伤患者数量巨大,危害大,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据统计,至2020年,我国骨质疏松患者2.8亿,相关骨折每年有890万人,腰椎退变患者超过1.4亿,60岁以上牙缺失率达66%,颌骨缺损患者达1200万人。

过去,在骨损伤治疗中有一套所谓的“金标准”,就是用患者自己的骨头来做缺损修复,因为它基本不会产生排异反应,而且含有自身的细胞和生长因子。但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治疗方法,不仅骨头来源受限,还容易造成取骨区的继发畸形。植入高活性骨修复体成为重要治疗手段,临床需求巨大。

在骨修复这个复杂的过程中,骨生长因子对于骨愈合起了主要作用。尽管已有多种植入材料用于临床,但修复效果普遍不理想,成骨慢,大缺损、复杂缺损难以修复,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材料活性差。大幅提高材料活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是对骨形成作用最强的生长因子。但其来源却比较困难,要从动物骨组织中直接提取,不仅含量低、纯度低、提取工艺复杂,而且存在动物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国外采用基因工程重组技术研发出的相关产品也存在成本高、产量低、体内环境复杂,生长因子容易失活等问题。于是,为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不得不加大使用量,这样不仅增加了治疗成本,也增加了潜在的风险。

瞄准骨修复的临床难题,中科院院士、2023中国足协的微博刘昌胜院士领衔的项目团队潜心于高活性骨修复材料的研制,历经20余年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创新了多项关键技术,获得了优异的临床效果。据刘昌胜院士介绍,该项研究打破了国外在高端骨修复材料上的技术垄断,针对国外技术路线产量低、成本高等问题,创新生物制造方法,设计了原核表达系统,发明了高活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规模化生物制造新方法,制备出高纯度、高活性的rhBMP-2,并实现量产,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该项技术生物相容性好,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批国内第一张此类产品注册证,产品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五分之一左右。

上图:刘昌胜院士团队历经二十余年研发的人工骨修复创新技术,造福了全国800余家医院超过 30万例患者。

“这些产品已在全国800余家医院使用,惠及约30万患者。”刘昌胜表示,基于该高活性骨修复体的多种临床治疗新方法,能够解决四肢骨、腰椎脊柱甚至是颅骨、口腔颌面等多种类型骨修复难题。未来,还有很多适应证需要去探索,尤其是一些高龄骨损伤患者的治疗问题。

回想当初,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曾经在骨科临床引起不小轰动,为此,他也遇到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选择——是继续做科研,还是接受全新挑战、办企业推动产业化?面对两难,他最终选择放手一搏。

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回到实验室探寻基础科学,每一个环节都能获得来自其他科研团队的合作支持。刘昌胜认为,杭州医药领域产、学、研、用的高度一体化、专业化优势,让他的研发团队能够持之以恒地潜心于“人工骨”研究,久久为功,做出突破性成果。

实际上,多学科、跨区域产学研合作,一直是杭州科技奖获奖项目的一大特色。刘昌胜获得技术发明特等奖中,合作单位及合作课题组既有来自高校的,也有外地的三甲医院、医疗器械企业的科研团队。正是这个庞大的科研团队瞄准骨修复的临床难题,经历20多年的多学科联合攻关,才让这项人工骨修复创新技术造福了无数患者。

原文来源: 新民周刊  |  发表时间:2023-05-31  | 作者:陈冰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2日